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做作業要大人守著,電腦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何謂自律,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自我管理的狀態,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受外在限制或壓力所產生的迫不得已的行為。
0—3歲不是合適的時機,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傾注大量的愛,讓這個階段的孩子明白道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到了3-6歲的時候,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管理開始萌芽,他們會開始表現出強烈地證明自己能力的意愿,而且開始在游戲中制定規則,并且樂于接受管束。
3-6歲的孩子各種能力都開始發展了起來,可以理解你的指令,并且能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
所以,從3歲開始,父母就可以著手培養孩子的自律,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般要到10歲才能真正形成自律,內化成自己的習慣。而能做到自律的孩子,在學習上的習慣和效率都會高很多。
其實總的來講就是說:孩童時期的可塑性最強,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比教授知識更有益。
如果大人焦慮緊張,是會直接傳染給孩子的,他們會跟著煩躁不安,自動降下速度。
如果家長仍然以超我的標準來看待孩子由自我調節后的自律,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為了化解這種焦慮,很多家長會對孩子進行負性的評價,而這種評價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使之對自己自律的能力產生懷疑,于是事情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那么,我們該如何有效的提高孩子的自律力呢?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即便是在家里,也要制定合理的規則。對于孩子來講,他們天生是沒有“我只能吃一顆糖”、“我只能看十分鐘的電視”這種意識的。也就是說,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自律的,對于大多數的孩子來講,自律的前提應該是他律。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對于孩子而言,自律最開始源于家庭規則建立。孩子小的時候,常?刂撇蛔∽约,比如看電視、吃糖果,這時候就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比如孩子想要玩電腦,那么就規定時間,和孩子講好每次只玩15分鐘,時間到了后,就讓孩子去做別的事,如果孩子還鬧著要再玩一會,父母也別輕易放棄執行。通過制定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規則,讓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內。本該現在完成的事,總會給自己找很多的理由,然后拖延下去。面對這類孩子,想要培養他的自律,就要引導孩子認識時間、管理時間、利用時間。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后,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引導孩子按照先“苦”后“甜”的原則做事情,教會孩子先將享樂推遲,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再去“享受”。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欲望,給他們一個等待的時間或是通過做事情來交換,這是一個意志力鍛煉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抵抗誘惑的能力。比如已經上學的孩子,讓他放學回家先做完功課,再去玩。或者帶孩子逛商場,孩子總是要這要那,那么出門之前,父母就該提前告訴孩子“一次只能買一樣”,其他東西等到下一次再買。這個等待的過程中也能讓孩子逐漸學會自我控制,學會等待。不自律的家長很難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如果你做事拖拖拉拉,經常拖延,但是要求孩子自律的話,這是沒有說服力的。尤其家長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你是什么樣的人,你的孩子也可能會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不妨自己先做到自律。這樣家長能為孩子起到一個表率作用,有時候不用你說,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已經成為自律的人了。
試想如果我們小時候,一個不自律的大人,反復對你說:“你要多看點書”、 “你怎么就知道玩”......這樣的“言教”對孩子來說,毫無說服力。
家長是孩子學習的一面鏡子,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行為缺少基本的自控力,孩子極有可能有樣學樣。
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那些懂得自律的孩子,才更能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來源:好爸媽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