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
平涼山川毓秀,風光奇特,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星羅棋布,相映生輝,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有國際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質量管理體系雙認證景區1處,國家4A級和2A級風景名勝區3處,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和園林公園10余處。聞名海內外的名勝景區主要有:天下道教第一山——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崆峒山,天下王母第一宮——涇川回山王母宮,人類開元第一城——伏羲誕生地靜寧古成紀,神州祭靈第一臺——周文王伐密所筑古靈臺,秦、漢皇帝祭祀炎、黃二帝的華亭蓮花臺,隴東著名山水園林柳湖,“絲綢之路”“姊妹窟”、“雙明珠”之一的南石窟寺,隴東“天然盆景”崇信龍泉寺,以及龍隱寺、紫荊山、明代寶塔、西周靈臺和皇甫謐、牛僧儒墓等眾多風景名勝、文物古跡,莊浪梯田、涇川造林等人工生態建設更是聞名全國。
平涼礦藏資源富集,交通發達,通迅便捷。寶中鐵路橫跨東西,312線國道縱貫南北,銀武高速公路羅長段已經開工。七縣(區)已全部實現了電話程控化和移動通訊化,全市信息化產業發展迅速。
地級平涼市的成立,標志著平涼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豐碩成果已載入史冊,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平涼已進入由農業、農村經濟向工業、城市經濟轉變的新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平涼市的發展目標是加快推進小康建設,努力把平涼建成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甘肅東部經濟強市。建成人文生態旅游基地,平涼——這顆“絲綢之路”黃金旅游線上的明珠,正在放射出日益璀璨的光彩。
“八五”以來,特別是“九五”時期全市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產業定位明確,形象鮮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宣傳促銷力度加大,行業管理進一步加強,旅游法制建設初見成效,入出境旅游有所增長,國內旅游迅速增加!熬盼濉逼陂g,累計接待境外旅游者4350人(次),接待國內旅游者1149.5萬人(次),比“八五”期間分別增長了2.95倍和1.82倍。合計接待人數1149.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65億元,比“八五”期間分別增長了1.82倍和2.25倍!熬盼濉蹦┞糜慰偸杖胝既蠫DP的2.38%,占全市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的6.8%。進入“十五”,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確定把旅游業作為全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來抓。經過艱苦努力,當前全市旅游產業開發步伐進一步加快,旅游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迅速得以改善,旅游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初步形成“行、游、住、食、購、娛”齊全的旅游服務體系,接待服務網絡已具規模,一批新建賓館飯店相斷投入營運。全市現有國營、集體、個體賓館、飯店、招待所110多家,其中三星級以上2家,二星級以上1家,一星級2家,從業人員5300多人,擁有床位13000多張,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旅游綜合接待能力明顯提高,全市旅游產業開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2002年,旅游接待總人數83.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26億元,比“九五”末分別增長42.9%和35.8%,占當年全市GDP的3.11%,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03年,全市旅游產業開發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是: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和開發建設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甘肅段的有利時機,實施政府主導、品牌帶動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以崆峒山景區為龍頭,312國道“百里綠色經濟帶”靜寧——崆峒——涇川“三點一線”為龍身,莊浪、華亭、靈臺、崇信四縣景區(點)為支撐,實施“一條龍”開發布局,堅持“統一規劃,整合資源,深度開發,生態優先,品牌驅動,形成規模,提形象升,炒作宣傳”,加快旅游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化升級,加速全市旅游支柱產業化的進程,積極創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努力把平涼市建成全省、全國著名,世界知名的人文生態旅游基地。